特寫

依然在路上

2020-02-13

佟姍珊 (2018年亞洲文化協會蔡國強獎助得主)  是上海戲劇學院的舞台導演兼監製。她擅長策劃戲劇季及熱衷舞台製作。作品包括實驗京劇《殺子》及音樂劇《十字路口》。ACC支持珊姍前往紐約研究當地戲劇界的最新發展。期間,她參與了St. Ann's Warehouse劇院的藝術家駐場計劃,藉此考察劇場與場地的藝術定位和管理。以下是珊姍在紐約交流後的反思,我們十分期待她未來的新路向。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由衷的感謝亞洲文化協會(ACC)為年輕藝術家們提供自由交流與學習的平台,我很幸運的加入了這個大家庭,為期六個月的訪美考察,讓我在接收新鮮藝術滋養的同時,也在不斷的自我反思與沉澱,對我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與幫助,也行走了一段不同於以往的藝術旅程。


參觀Diego Rivera的博物館(相片由佟姍珊提供)

在ACC的幫助下,我在紐約非常具有前衛性、實驗性的St. Ann’s Warehouse劇院實習,劇院坐落於紐約的時尚地標布魯克林大橋下方,也是在紐約當代藝術聚集群落Dumbo區。劇院成立於1980年,藝術總監Susan Feldman女士堅持運營劇院近四十年,在紐約具有高知名度,並剛剛斬獲新制作的劇目‘Oklahoma’2019年TONY獎最佳劇目。在劇院中,我跟隨我的工作導師Marilynn Donini女士,在她細心的幫助下,我參與了劇院的各類制作會議與實踐工作:劇院運營會議、劇目制作推進會議、市場宣傳會議、各類基金申請、討論劇目預算、藝術家劇目創作排練……真正融入到了劇院的實際工作。

在美國,除商業劇院,即眾所周知的百老彙劇院,其他非營利性劇院,也被稱為外百老彙、外外百老彙,是美國當代戲劇的根基與源泉,對美國戲劇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故此我希望對美國劇院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還分別拜訪了紐約近十余家非營利性劇院與藝術機構,例如New York Theater Workshop, MET Opera, Theatre For A New Audience, Wooster Group, LA MaMa, Signature Theater, Here Arts Center, Mabou Mines, BAM, SITE/SOUND Festival, TDF等,分別與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討論,使我受益匪淺,從中獲得啟發。

每個劇院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定位與創作方向,這也是形成各劇院間良性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非營利性劇院的創作內容大多具有引領性與實驗性,有些以藝術團體而聞名,比如說Wooster Group,Mabou Mines,在八十年代創作出一大批具有革命性的藝術作品;有些則是以藝術家本人而被眾所周知,比如說LA MaMa劇院,就是以創建者艾倫的昵稱而命名,直至今日,她的戲劇精神依然引領著劇院的發展;Signature Theater,是以劇作家為主題內容的劇院,委約劇作家的首演作品或以往的作品,形成該劇作家的系列劇目,作為每個季度演出季的展演內容;而New York Theater Workshop、Theatre For A New Audience、Here Arts Center則更為鼓勵青年藝術家們的原創作品等等。


姍珊(左二)與她在St. Ann’s Warehouse劇院的同僚進行會議

訪問期間,在與每位劇場管理者交流的時候,都不得不提到運營資金的來源問題,這也是每位劇院管理者最苦惱之處,美國政府基金對於非營利性劇院的資助是微乎其微的,迫使劇院想盡各種辦法來維系生存,也正是在這樣的藝術環境中,他們充分開發劇院自籌資金的各類來源與主動性,自創了一套非常值得學習的“劇院生存法則”。每個劇院都有非常完整的會員制度辦法,這也是私人籌款的一個重要環節,除此之外,劇院理事會、私人基金會、其他國家各類基金會等,也是資金來源的一部分,最後即是票房收入,由於長期培養觀眾進劇院的習慣,與優質劇目的產出,票款也是劇院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藝術工作者,無論扮演什麼角色,良好的藝術生態環境至關重要,如何能更加完善我們劇院的“生存法則”,是我需要繼續學習與思考的課題。再次感謝亞洲文化協會(ACC),六個月的經歷,解開了很多疑惑,也帶來了新的思考,我依然行走在路上……


2020.2.13
佟姍珊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