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我们相遇之处...

2018-04-13
 

梅诗华 (2016年亚洲文化协会新昌-叶庚年教育基金 – 青年建筑师奖得主)是香港跨领域设计室,一口设计工作室的设计总监、创办人。她活跃参与社区工作,时常参与展览与策展,亦是社区主导艺术机构「非常香港2013」策展人,此后一直担任城市日记设计师。聚焦于为老年社区创造可持续发展未来,梅诗华以此奖助前往美国,会晤当地为长者工作的民间机构。诗华于今期特写分享与当地民间机构交流的经验,以及对香港、纽约市、及洛杉矶三座城市共通之处的心得。
 

纽约是此行第一站,也是我第一次造访这个城市。纽约是多麽难以定义,然而纽约人对这个城市爱恨交缠,使他们总是一眼就被认出来。他们对他们的城市的热情给我一记棒喝。并且在种种意义上,我们对自己所居之处总是有着共同的感情,纽约如是,香港亦如是。
 
社运现场

出席 Municipal Art Society (MAS) 2017 大会,带领我前往人们为城市与市民奋斗的最前战线。那为少数族裔丶环境保护丶年长人口丶无助的青年以及日渐荒废的街道空间的种种战役,在此一一辩论与剖析。看到一座城市通过变化繁复的技术与实验,尝试在不同领域寻求突破,真是让人惊叹。例如,麻省理工大学的两名硕士生 (最近才刚毕业) ,为独居长者们寻找配对大学毕业生成为室友,而设立名为 Nesterly 的系统。有感老人们与租金问题看似是两种孤立的社会问题,这个团体尝试以一平台化解消融多个社会矛盾。 MAS 公布的 The Accidental Skyline 年报,巨细无遗地向公众展示城市天际线未来的变化,藉此鼓励每一个人为城市的景貌与公共空间作出反击。每一个城市都有着挣扎,然而挣扎却不应成为行动却步的理由。
 

 Nesterly 创办人 Noelle Marcus (左) 及 Rachel Goor (右) 於 Municipal Art Society (MAS) 2017 大会
生活方式
 
相信没有人会反对纽约那繁华的风景,结合新与旧的城市景貌皆是围绕着巨大的中央公园而生。在纽约散步十分写意,虽然人们的脚步与香港的急速节奏不遑多让,此城的密度却是疏落有致,在街道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节奏拿捏的恰如其分。每一个区域都有不同气氛,不仅在建筑上了了分明,甚至是生活方式也可以窥其一二。比方说布鲁克林,那所有 ACC 朋友们都交相称颂的区域,实在令人惊叹。小窗框店丶卖着散发香气的墙纸厂 (是的!墙纸真的会散发柠檬的香气!) 丶热闹的长廊以及那不同的运动场使得旧码头焕然一新。布鲁克林即是惊喜本身。我最喜欢的包括 Bond 共同工作空间,那是个老旧工厂,被翻新为工作空间;以及the FEED shop,一个社会关怀公司,安住在翻新的老旧商厦中。

(左至右) Bond 共同工作空间丶墙纸厂丶及 FEED
市民们
 
能遇见纽约许多有趣的人们,对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机会。在会晤「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最美好的经历,就是偶遇香港的创意团体 MaD 创不同!我们分享着公共空间以及空间营造的方法与实验,收获了许多关於两座城市文化异同的洞见。每一次实验的笑声和泪水,提醒我们携手合作与公开平台,对公共空间机构而言是多麽重要。会晤 Deborah Berke Partners Wells 的 Megalli 和 Blank Space Project 的 Matthew ,使我对纽约的建筑实践上了重要一课。当然,最後,我们的老朋友 James Belluardo (ACC 长期建筑师顾问),带我走过了纽约的大街小巷,给予我最亲切的照顾! 谢谢你!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办公室


诗华 (右一) 与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及 MaD 的代表
 
纽约那蓬勃生气,来自掺杂着各式好与坏的多彩经验。一座城市并不能打磨至只有其中一种。Roz Chast 在她最新的绘本《走进城里,致纽约的一封情书》正正为此城画下了最美丽的句号—「然而纽约回来了,这是世上最美的地方,一次实验,一座大熔炉,一次至死方休的奋斗,一出歌剧,一套音乐喜剧,一阙悲歌,以上种种皆不是,以上种种都是。我们是投机人士的目标丶做着梦的人丶疯子。我们始终在此生活。」

洛杉矶则是光谱的另一个尽头。我不懂驾驶,所以在此旅行实在是有点难度。看到一个城市竟然没有出租车,却有Uber,真是有趣。逗留在此城的两星期巧妙地让我融入艺术与历史的一出剧中。

历史的长河仍然流淌着
 
洛杉矶的中心混杂着旧建筑与新用途。那重用挪占着旧房子的各种房客,多姿多彩使人惊讶。从 Grand Central Market丶Last Bookstore 到 Downtown 的 Ace Hotel 都是当中的好例子。此座城市的常规,是在翻新重用老房子的过程中注入艺术新血,而大力推动着翻新区域。在我们发展城市的进程里,香港可以从洛杉矶的明镜中借鉴吗?这座天使之城 (洛杉矶亦名为天使之城) 向世人展示了他们如何尝试让历史继续行进。

 

洛杉矶老房子及翻新区域里的艺术
我深深感谢这个奖助,让我得到难能可贵的一次机会。我相信这不过是一个开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双向的启发将继续生长。我也期待在美国探索更多,了解这次建筑之旅的共通之处,如何带回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