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文化的創造者

2015-01-22

穆謙現為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生,並身兼傳統藝術表演經理人、策展人及主辦者多職,2003年與友人合辦五聲工作室並兼任藝術總監。他1997年獲南京大學英語語文及文學學士學位,2005年取得中國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學碩士學位。多年來製作及主辦過眾多音樂會和藝術節,以傳統及當代手法演繹世界音樂,又在中國組織團隊海外演出,單單為香港藝術節就策劃及製作了兩個音樂會,分別是2003年得《北京謠滾》和2011年得《草原搖滾》。穆謙於2013年獲得亞洲文化協會黃河獎助金資助赴紐約及華盛頓考察美國世界音樂機構得藝術行政管理實踐。



文化的創造者


文:穆謙

在美國訪學期間,我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華盛頓特區,因為這裡有一個我嚮往已久的機構: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作為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的獲得者,我來美國的主要目的是觀察民間音樂的推廣以及非營利藝術機構的管理。史密森尼學會下設的史密森尼民風唱片(Smithsonian Folkways Recordings,簡稱SFR)和史密森尼民俗節(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為我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環境。

SFR的前身是民風(Folkways)唱片公司,其創始人摩西•阿什(Moses Asch)終其一生記錄民間音樂。SFR繼承了民風的全部錄音,並不斷加以擴充。在SFR的目錄里,有非洲裔美國詩人朗誦的詩歌,五十年代紐約街頭兒童的遊戲歌曲,皮特•西格(Pete Seeger)的左翼民謠,中亞遊牧民族的史詩,剛果熱帶雨林的儀式音樂……在華盛頓的日子里,我幾乎每天都在聽著SFR的唱片。雖然無法在四個月的時間里聽完SFR出版的2000多張專輯,但我所聽到的這些珍貴錄音堅定了我從事民間音樂事業的信念。



史密森尼民俗節在美國獨立日前後的兩週內在華盛頓的國家廣場上舉行,每年吸引約一百萬觀眾的參與。2014年的民俗節對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今年的兩個主題國一個是肯尼亞,另一個是中國。從不同民族的音樂、舞蹈到手工藝,再到民間美食,史密森尼民俗節展現了人類多樣性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傳統。而參與中國節目的籌備並在民俗節上擔任主持人和講解員的經歷給了我在另一種語境中觀察中國民間文化的機會。


六月底到七月初,在華盛頓的烈日和暴雨下,我在史密森尼民俗節度過了難忘的兩週。國家廣場西側是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堂,馬丁•路德•金曾在這裡發表了“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北面是保存著《美國獨立宣言》的國家檔案館。這一地點時刻提醒著我文化表達的權利與文化民主的意義。

對我來說,藝術不僅存在於音樂廳、美術館,更在社區和普通人的生活里。人民是文化的創造者,我希望能以我一生的工作向創造文化的普通人致敬。

圖片及文字提供:穆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