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紐約之聲:以聲景探索城市

2018-12-11

李天倫(2016年香港駐紐約經貿易辦事處亞洲文協會獎助得主)是一位香港新媒體藝術家。作品展現他曾身為概念藝術家的深刻經驗,以像素為主題,探索人類感官對自然、空間、時間、媒介、科技與背後機制的感知,以具體創作呈現系統結構。他的近作包括以像素區塊重構聲音數據,創作出一系列三維雕塑「聲景」,捕捉城市氛圍與日常生活的精神,召喚城市的集體記憶。他此行獲獎助以考察觀摩美國當地公共藝術發展,與當地藝術家共同創作、對話以擴闊自己的藝術語言。天倫在今期特寫中闡述他在獎助期間探索紐約藝術界的不同面向,通過許多階段的嘗試,了解當地公共藝術與當地藝術家的創作路徑。


作為視覺藝術家,我主要以雕塑及裝置藝術作為創作媒介,去探討不同類型影像的生成與呈現的方式,以及其多重解讀與我們自身的關係。作品主要透過實體雕塑、虛擬模型、數位影像、互動裝置等不同媒介,去重構日常生活所見的影像,追尋著影像詮釋和再詮釋的不同方法與可能,藉此探索出隱藏在身處世界的潛規則。

雖然對這相關題材的展覽和作品充滿期待,在抵達紐約的首週,我並沒有立即參觀當地的藝術館,亦未踏足任何的展覽,因為紐約這座城市本身已足以讓人陶醉。城市與空間的規劃,紐約客如何運用身處的公共空間,藝術如何融入社區等,都一一成為整個獎助計劃中我所關注的議題。剛好,在紐約城市博物館(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正展出「Art in the Open: Fifty Years of Public Art in New york」,這展覽正好作為我探索這一系列議題前的概覽。在參觀展覽與漫步街道之間,難免會比較到紐約和香港兩地公共藝術創作與文化面貌。而這次經歷,相信會對日後開展關於公共空間與藝術創作的討論帶來新的觀點。


紐約城市博物館


紐約當地社區藝術演出

在整個獎助交流計劃的前半部分,我主要參觀了紐約市大部分博物館、藝術空間及畫廊等硬件設施。這就像在觀賞藝術創作的最終成果,然而,更重要及有趣的是去理解藝術創作過程的本身。探索藝術生態在紐約到底是如何運作?紐約人怎樣發起社區藝術計劃去帶動公共藝術的可能性?甚至每一件藝術作品背後的意念是如何衍生?在參觀過ISCP、AIG和Dumbo Open Studio等工作室駐留項目後,我更期待透過與在地藝術家、策展人的溝通對話和合作去了解這方面的議題,期望得到更深刻的體會和更直接的答案。


Minkyung Bae, Johann Diedrick與李天倫身處Diedrick的工作室 


天倫正在體驗他的聲音裝置

在旅程期間,另一個持續創作的計劃是透過「聲景」去傾聽、發掘這座城市不同的面貌。在一貫慣常的創作方式以外,我更享受去交流及體驗其他藝術家的創作方式。我和另一位ACC會友Minkyung Bae在Greenwood公墓使用媒體藝術家Johann Diedrick的聲音設備,去發掘墓園內潛藏的聲音。用專業錄音設備去探索周遭的環境聲音,再用視覺化的方式去呈現聲音的本質,藉此作為反映社區精神、觀察生活面貌是我慣常的創作方式;而Johann則把聲音理解為連繫人們和社區的一套方法,透過聲音去鼓勵參與者一起探索他們所屬的社區環境。大家對聲音作為創作素材各有不同看法和理解,因此非常期待在獎助計劃的後半部與當地藝術家合作,去擴闊自己的藝術語言。


天倫與朋友在Greenwood公墓收錄聲音

在紐約駐留的最後數星期,我仍到處四出收集聲音片段。從不同的社區出發、在曼哈頓與布魯克林橋上來回折返,由中央公園經第五大道漫步至唐人街社區,每天都花約八小時走路、坐地鐵、去收集「聲景」創作素材,至今已有50小時以上的錄音素材。這裏的地下鐵路網路就好比紐約市的神經系統,不同的社區分佈於各條路線。每當我在車廂和車站之中逗留愈久,越能發現這城市的各種面貌及深藏其中的多元精神。成千上萬的絮語談話如潮湧現,望著乘客們交談、互動、乞討、即興表演,每時、每刻、每天都在上演旁人未知的悲喜交集生活故事。


紐約市的聲音記錄—天倫製作的拼貼紀錄

對當地華裔移民來說,一間叫巴黎越南麵包的唐人街食肆是最親切的社區中心。我常在那裡流連數小時,細聽他們的閒話家常。對話中訴說著各自的有趣故事,每一個都反映出他們在這裏的家庭背景和價值觀。以記錄口述故事的方式去了解移民切身關注的事情,著實最好不過,也為我塑造了空間去想像他們每個人在地生活的點滴。來到紐約的親眼所見無疑是對了解整個城市及其文化成形最好的經歷,但細心的傾聽也讓我發現更多。


紐約唐人街,巴黎越南麵包,李天倫時常到訪收集口述故事(右)

最後,我非常榮幸參與港台電視節目《好想藝術》的拍攝,亦樂見其他ACC會友在拍攝旅程和討論時樂在其中,分享各自對這趟旅程的想法-放空停下,在無休止的日常工作和重擔中抽離,透過ACC獎助計劃去為各自的創作研究尋找新靈感,無疑是這趟旅程的最大得著。我相信創作源自對事物的感知,從觀察每一天的細微瑣事,在日常體驗中發酵,發展出作品的基礎與核心,正好呼應著我們這個世代的生命價值。我相信在紐約的所見所遇,必將為日後的創作帶來蛻變,展示不可預知的新視野。

香港電台節目《好想藝術》有關天倫獎助計劃的報道